作者:邊界人城 時間:2016-08-29 08:59 閱讀:28569 標簽: 毛線編織 民間藝術家 毛線作畫
毛線可以用來織毛衣毛褲、帽子、圍巾、手套等為人們御寒保暖,同樣的毛線在不同的心靈手巧者手中能演繹出漂亮紛繁的花色和款式,這并不稀罕。可音符們看見過用毛線“作畫”嗎?
王華民老師自幼就喜愛刺繡、剪紙等手工藝術,后來專注于毛線編織,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混色編制法。王老師還是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同時是四川省一級民間藝術家。
王老師最初開始編織源于要給孩子織毛衣、帽子等穿戴用品,等孩子漸漸長大,再也用不著穿編織的毛衣時,王老師對編織的興趣卻絲毫未減。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老師把相近顏色的毛線混在一起,卻發現織出來很有立體感,于是得到啟發,便獨創了混色編織,將毛線與油畫結合到一起。隨后,鐘情山水的王老師買來了俄羅斯油畫集,然后自制坐標,一針一線地編織,就這樣,“毛線版”的《三月》《橡樹》《荒蕪的池塘》接連誕生,效果幾乎以假亂真。
王老師本是機關工作人員,毛線編織這純粹是王老師的業余愛好。為了在這藝術之路上鉆研的更深,王老師毅然辦理了提前退休。《三月》、《橡樹》、《荒蕪的池塘》、《白樺林》等的一系列作品對于王老師而言,是多年鉆研的心血結晶。正是此緣故,盡管許多人有意收購王老師的作品,但王老師都舍不得賣。隨著年齡的增大,王老師的眼睛不如以前好了,她又開始嘗試鉤針編織,一通百通,成就斐然。看那盛開的花朵,仿佛和真的一樣。
藝術需要傳承,2008年開始,王老師被邀請到成都老年大學當老師,教授大家技法、針法,也是將這門手工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