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就編 時間:2019-01-31 07:38 閱讀:21630 標簽: 編織歷史 女士毛衣 編織故事 毛衣設計
“我不懂編織,也不要學編織,但是我知道有兩個詞,一是復古,一是傳承。我愿意將近百年前的中國女性為了美麗,所創造的作品再次展現給現代的姊妹們。或許這些東西已不合時宜了,但畢竟是歷史,也一定有借鑒作用。圖片都是摘之清末至解放前的有關書籍、雜志。
——編織人生論壇會員 | 武生”
(《婦女時報》第十彈,清宣統三年出版的雜志)
在吳太太舉行茶話會的那天,她就是穿著這件毛衣云赴約的,座上的姊妹們都嘖嘖稱頌這件外衫的式樣不凡,尤其是左肩上的結花,更來得別致呢!”
以上內容選自“武生”發表在編織人生論壇的貼子(文末附款式圖解)。這份資料是小編目前接觸到國內最早的圖例,為何說最早呢?
先來看資料來源:
“《婦女時報》,是清末民初非常“拉風”的女刊,目標讀者群是中上層家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女性,以上海為中心,發行遠及江蘇、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等10余個省市,設有30多個發行處,銷量一度突破6000冊。創刊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1917年終刊謝幕,由當年聞人狄楚青與包天笑主辦,它是我國第一份商業化的女子刊物,也是率先采用新式仕女(美女)畫當做封面的女子雜志,標志著現代女性影像與傳媒視覺文化有機融合的開始。
在此之前,我國知名的《女學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女學生》等女子報刊大多為志士或學生所辦,宣傳進步思想,但經營情況一般。在廢纏足、興女學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下,在清末國內出現辦刊辦報的高潮,《婦女時報》應運而生,其宗旨是介紹知識、開通風氣,設有圖畫、時論、知識介紹、游記、中外婦女風俗、文學等欄目內容。”
由此可見,這份資料來源于1911-1917年間,而相比較被熟知的編織大師們在這個時間段剛出生:
“提到手工編織,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工藝美術大師馮秋萍(1911—2000)和黃培英(1913—1983),還有,雖然鮮為人知、生卒年及籍貫等皆不詳的編結大師‘鮑國芳’,她們的編結技藝在30年代都頗具影響力?!?/p>
手工編織大約19世紀末葉才進入中國,在藉由編織大師系統化教學而廣為流傳之前,手工編織多數是來華的外國人,后來慢慢有一些比較有身份的小姐太太們開始學習,比如在光緒年間織織織的、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就是其中一位。透過時光機看百年前她的編織故事,其中描述的編織心情或狀態,百年后同為織女的你我她,跨越時間年齡身份,也有著同樣的經歷或心情。(相關文章:或許她是中國最早學會毛線編織的女性之一 曾國藩小女兒曾紀芬)
回到這件溫柔中又有一絲英氣的毛衣款式,你能說它老氣嗎?
隨文附上繁體、豎向從左及右閱讀的圖解,哪位織友有興趣仿織一件?制作出來別忘了告訴我們:)
(線材“抵羊牌”毛線小百科)
抵羊牌,始于1932年,1933年“抵羊牌”商標注冊,2006年“抵羊”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1932年4月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產出的第一批毛線,準備以“東亞”命名,但創始人宋棐卿提議:“這是中國人自己生產出的毛線,應該起一個響亮的,體現中國人志氣的商標名字?!本媒浰伎?,為抵制日本侵略,起名“抵羊”,諧音“抵洋”,意在抵制洋貨,號召國人用國貨,并以月租金四千元在原日租界大羅天門口,豎起每字六尺的廣告牌。他說:“能在日租界立一天廣告,國人就能知道東亞與洋貨抗衡的決心?!?/p>
(相關文章:毛線品牌 中華老字號——抵羊牌 )
看到百年前就這么“潮”的刊物, 驚嘆之余是不是也有些意猶未盡, 下面繼續欣賞美圖
《婦女時報》 封面
在歷史滾滾長河的浪花中淘出這么一點故事,供正在歡度傳統佳節的你閑暇小品。
對比世界編織,在國內很多人認為織毛衣是落伍的當下,中國編織其實很“年輕”,還需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只是,我們擁有包羅萬象、浩瀚無邊的5000年中華傳統文化,里外聯系與創新,這一針一線與文化瑰寶不定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它們不會突然得大范圍迸發,而是此起彼伏于生活中,是出現在每一位心中有“編織”的你手中……
回望往昔,也更加期待每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歡迎曾經留在這里,如今已遠游的伙伴,有事沒事別忘了回來看看,歡迎越來越多心懷“編織”的你到此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