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心云影 時間:2021-06-09 18:35 閱讀:4824 標簽: 編織故事 編織生活 編織典藏 水心云影
在追求高效快節奏的當下,即使做著慢手工,但心境與對制作的要求,或許仍有一些欠缺。讀故事品味生活,一起來讀今天的小故事,不僅可以一睹老一輩的精湛手工技藝,同時還有可貴的做事做人態度值得學習。圖文選編自編織人生論壇會員“水心云影”2015年的一些分享(內容略有微調與刪減)
我可敬可愛的媽媽,聰慧睿智且心靈手巧,
編織、裁剪、縫紉、刺繡、攝影全都會,
還寫得一手好鋼筆字。
晚輩中不要說超越她,
連旗鼓相當的都沒有一個,“同志仍需努力”!!
▼1955年左右的作品。編織圖案提花,反面針腳同樣干凈利落、圖案清晰
60多年前給老爸織的提花毛背心穿了多年非常的喜歡
按照同樣的式樣2015年重新編織的一件
圖案是媽媽手工畫的,按衣服需要的尺寸、圖案的大小自己計算出排列的行數、間隔針數等。
編織時,雙手持線,每個圖案一小團線,避免長長的浮線拉扯。反面同樣是干凈利落的針腳,圖案清晰。每個圖案線頭處理的不露痕跡,針腳均勻。
老母親當年的畫稿(翻拍、部分)
▼1945年左右的作品。老人說“做手工和做人是一樣的,要表里如一,不是只為了做給人看的,從做手工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的....."
媽媽買菜在街上看到現在人們繡的十字繡,“多嘴”說那不是規范的繡法,太粗糙......,說的店主不高興了。結果老太太回家把壓箱底的、還是小學生時候的手工--十字繡枕套拿給人家看,針法應該如何如何的......,店主說,佩服你!
(小編備注:以上圖片為2015年拍攝,按現在的時間,是76年前的)
看文字就知道是解放前的(“晨鐘暮鼓,同志努力”--- 繁體,從右向左。)
問:
“同志是誰呀?”
“孫中山的啊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問:
“你怎么把圖案畫上去的呀?這布也沒有格子!”
“要格子做啥?不是有經緯線嗎,一根根數就是了,4根一組就是‘1格’。”
“那圖案呢?不畫上去?”
“不用畫啊,從中心開始照著圖案在布上繡就可以了。”
“要繃子嗎?”
“不要,直接繡就可以的。”
看著實物聽著上面的話,我和妹妹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 我們怎么就這么笨呢?在六、七十年前一個10來歲的女孩子就能弄出來的,可如今的我們......
媽媽說十字繡背面針跡都應該是“直線”,不應該有交叉出現。
問:
“怎樣才能做到不交叉?”
“事先要推測針跡走向,不得重復路徑!”
“你小小年紀就會算這個了?”
“這算什么?大家不都是這樣的!”
“繡這個累不累?煩了怎么辦”
“累了和大家玩捉迷藏啊,還有作業要做呢”......
前面提到,老人曾“得罪”過十字繡店主---你看看你們繡的,正面看還馬馬虎虎,反面線頭、走勢亂七八糟的。店主說“背后又沒有人看,一裝裱就好了......”。老人說“做手工和做人是一樣的,要表里如一,不是只為了做給人看的,從做手工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店主不高興了,說老太太吹毛求疵.....,為此老母親才翻箱倒柜找出舊作拿給人家看,直看得讓人心服口服!不是因為這件事,她不會翻箱底,我們也不知道她有這手絕活!
▼2015年作品。下面是舊圖新繡
無需事先描圖就直接在細棉布上銹!老人年事已高,有時候不得不借助放大鏡來看清楚經緯線“數格子”。
正面與反面
媽媽說規范的十字繡背面針跡應該都是“直線”不應該有交叉出現(避免“花樣”處因十字交叉變得太厚不平服),現在看來果真如此---“干干凈凈”的針腳全部是條狀,圖案清晰,保持著和正面一樣的美觀。
完工后我表達了敬佩之情,老媽受鼓舞再接再厲,又繡了個“簡單”的。
“知道是什么嗎?”
“不知道啊!”(故意的)
“My dear---我親愛的”、“花體字母,一眼沒看出啦吧......”。她很是得意呢
“哈哈~~~,你也浪漫了......”
媽媽說,這兩樣都送給我保存起來,以后她沒有能力再繡了。我一定要用鏡框裝裱好這珍貴的帶著媽媽情感的手作。她還說,現在的布不如以前,橫向縱向經緯密度不平衡,成品圖案有些變形(好像說是有”拉長“的現象),我說這還是韓國的呢。她說不管哪兒的,橫豎沒那么“正方”(似乎是指經緯線粗細不一)。
新舊對比:新的,看文字部分是”瘦“一些。
我們做晚輩的是否也有”今不如昔“的現象呢?
▼網友評論:
lbangei:這才是中國傳統女性,我們這個民族的延續是離不開她們的。聰明,勤勞。
菲苔的世界:老前輩,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這種一絲不茍,認真務實的態度令人感動和欽佩!
郭迺若:老一輩的人繡十字繡都是數布絲的經緯線,而且背后的針腳很整齊。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繡。我的繡功就是向她學的。就是現在的布確實不如從前了。
諾.酒酒:好歷害,現在別說什么人會了,連同樣的材料也買不到了,人越來越懶,什么都在簡化,腦袋也懶了,實在佩服樓主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