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崇尚自然和虛靜無為的審美理想 對于"自然",臺灣學者盧建榮說:"魏晉時人喜歡用'自然'一辭,并從此引申出一連串的豐富思想。""自然"一詞根據他的解釋:"由正面的界定的意義是:物之本性自足。""由反面的界定的意義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變或破壞。"①當時的哲學家們用唯心主義解釋《老》、《莊》的天道自然之說,他們的主要論點是"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而圣人體法自然,所以當以無為本,應當無為。"東晉的風流名士厭惡官場的腐敗,為避免政治的險惡,他們崇尚老莊的"無為"思想,其中不少人消極避世,隱居山林,以達到遠離世俗的目的,風流名士中,也有不少人雖然未曾隱居,但也沉溺于在山水之中。 北方士族南渡以后,居住在江南富饒之地,他們在自己的莊園"山墅"里,過著閑適優雅的生活。江南氣候溫潤,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會稽地處會稽山脈和河網平原交接地段,境內峰巒疊翠,江河奔流。傳說上古帝王虞舜曾在這帶巡狩游想,親自耕耘;春秋時期越為吳所敗,勾踐退居此地,臥薪嘗膽,秦始皇曾登會稽山,望南海??會稽的東山,是謝安出仕前居住的地方,也是王羲之、許詢、支遁、孫綽游歷之處。宋人王鈺在《東山記》中作出了這樣的描述:東山巋然特立于眾峰間,拱揖蔽兮,如鸞鶴飛舞;林谷深蔚,望不可見。逮至山下,于千峰掩抱間得微徑,循石路而上,今為國慶禪院,乃太傅故宅。絕頂有謝公調馬路,白云、明月二堂遺址,至此山川始軒豁呈露,萬峰林立,下視煙海渺然,天才相接,蓋萬里云景也。屬于會稽管轄的判縣也是引人入勝的地方。這里"竹色溪下綠,荷花鏡中香",風景寧靜秀美,被譽為人間仙境。謝靈運有詩云:瞑投判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尋。江南,特別是會稽的山水之美在士人們游歷和居住時被發現,并與他們的思想產生了交流,成為審美對象,把沒有生命力的山水看成是有靈性的。"??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驚知己';此種境界,晉、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王羲之曾說,"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這與他陶醉于大自然,發現山水之美不無聯系。《晉書·謝安傳》有這樣一段記述:"(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地處會稽西南十余公里處的蘭諸山下,相傳是越王勾踐種蘭花的地方,也是王羲之和名流志士們宴集過修禊日的地方,"這里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③面對絕美的山水,王羲之感嘆人生,欣然命筆寫下了《蘭亭序》,以申其志。由于王羲之早就"無處世意",加上與王述不和,故此后第三年,便告誓辭官了。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他曾"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游目聘懷","極視聽之娛"。如果說王羲之辭官有消極因素,那末他此后在邀游山水,進一步發現了自然美的真諦,陶冶了藝術心靈,"文章多得江山助",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韻高千古的程度,那么這種選擇又有積極的一面。 對于自然美,孔子曾經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可見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對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認識,表現出一種審美的熱情和喜愛。然而,這是初步的,由于札義的束縛,他們不可能放情肆意,盡情欣賞。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賢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盡情于幽靜的自然美之中。狂放灑脫、清遠高朗才能成為人物品評的審美標準。人們對自然美認識的深化,加大了對禮教的離心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廣泛傳播。孫綽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云:"公雅好所托,常在塵垢之外,雖柔心應世,蠖屈其跡,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可見晉人在山水中尋求精神的解脫。由于東晉老莊哲學的盛行,其美學觀點和審美意識,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虛靜無為的觀點,更為賢人高士們所接受。王羲之作為東晉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學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對治世提出"無為"的主張。莊子的觀點是"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他們的說法雖然有差異,但總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以虛靜無為作為審美標準。王羲之曾作了這樣的表白:"吾素自無廊廟志","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⑤所謂老氏周任之誡即知足不辱,安貧樂命。又云"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又云:"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爾。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非復常言。"王羲之《與吏部郎謝萬書》其內容最能表現他虛靜無為的思想:"頃東海游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游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王羲之依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的思想觀點來處世,我們可以從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審美意識。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為處世的榜樣的以上三人,雖然在許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崇尚老子、莊子,以虛靜無為力最高境界,追求純靜脫俗之美。魯迅先生曾經指出魏晉南北朝是"文學的覺醒時代",是最富藝術精神的時代,作為書法藝術家的王羲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使他的美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王羲之憤然離開官場,情況比較復雜,原因很多,但與他靜思玄賢、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虛靜無為的審美意識,有直接關系。 美學和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然而它又不同于國家、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們與宗教、哲學一起是"懸浮于空中的","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美學、藝術雖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但更受當時的精神氣候的影響。名士風流在東晉盛極一時,成了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學思想,我們不得不對魏晉風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們內在的聯系。 (一)什么是名士風流 "風流"一詞早在漢代已廣泛使用,原指風俗教化如風之行、如水奔流。 《后漢書·刑法志》云:"吏安其官,民樂其業??風流篤厚,禁罔疏闊。"后詞意變遷作英俊、杰出之意以形容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風流也指文學作品的超逸美妙的風格,嵇康《琴賦·序》:"體制風流,莫不相襲。"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指女子風韻和不正當的男女關系。花蕊夫人《宮詞》云:"年初十五最風流。"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云:"長安有平康坊,妓女居之地??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我們所闡述的晉人風流是指這一時期士人的風度,標格。冠以風流者有一種自由精神,脫俗的言行,超逸的風度,為士人所崇尚,作為追求的目標。近代、現代美學家將"風流"視為魏晉名士"人格美"的一種表現。《晉書·殷浩傳》"(浩)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有所宗。"《南史·王儉傳》:"儉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風流往往與恃才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連在一起,稱之為"名士風流"。名士多風流早在漢代就已這樣了,《后漢書·方術傳論》曰:"漢世所謂名士者,其風流所知矣。"《顏氏家訓·雜藝》云:"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晉書·王獻之傳》云:"(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既然王羲之是"風流才士"、王獻之是"風流一時之冠",何為風流?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風流是一種美",是魏晉士人的一個鮮明特征。馮友蘭說:《世說新語》常說名士風流。我們可以說,風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現。是名士必風流。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二)風流的表現形式 魏晉風流表現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形式。即清談之風、品題之風、任誕之風。清談之風:清談也稱為"談玄"、"清言"、"共談"、"共論"等。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東漢,當時大學生聚集在京師,群言放論,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當權者的腐敗,實際是一種政治行為。到了東晉,清談和東漢相比,顯然不同了,清談主要以玄學為內容,脫離實際,避開政治,不干預朝政。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杜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政者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治,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我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 1.清談 清談對于統治者來說十分有利,因為轉移了許多人的視線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員,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參加清談。《世說新語》多處記述簡文帝司馬昱參加名士們清談的故事:支道林(遁)、殷淵源(浩)俱在相王(簡文帝即位前曾以會稽王居相位,故稱)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交一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當時的王導、庾亮、殷浩、桓溫、謝安、王述等都是清談高手。清談,對于當時知識分子說來,是高貴風雅之舉,是顯露自己才華的極好機會,當然清談也是有其功利目的的,下文再論述。 清談內容以《易》、《老》、《莊》三玄為主,論辯《周易》、《老子》、《莊子》的義理,清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主客相對論辯,在兩人中進行;一人清談,聽者不進行辯駁,或者客主均為自己,自己問難,自己答辯,猶如獨腳戲一樣。王弼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本領,往往所談的義理別人是難以企及的;臨時拈題,在座都各清談一通;兩人論辯,一人評判。 東晉時代,清談之風之盛無以復加,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指出,東晉以后,士人們流為清談,而不去做文章了。 2.品題之風 東晉時代的品題,實際上就是上層社會中對士人品德、才干、容貌、舉止、風度氣質的品評論鑒。 品題是有其目的的,這個時期的品題既是審美的,也有其功利性。雖然不像李白說的"一經品題,便作佳士"。但它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名譽、地位、前途。《世說新語·品藻》云:"世論溫太真(嶠)是過江第二流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溫嶠品題因為未列入第一流,臉色都變了,足以說明當時知識分子對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題或毀或譽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況下,品題能起到發現與選拔人才的積極作用。對一些青少年來說,品題可激勵他們成才。王羲之首先被周發現并認為有廉、藺氣度。庾亮曾上疏稱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這在當時都是極高的評價。 漢末出現郡國舉士的"月旦評"。其主題詞是:"評"。而東晉時代是賞譽,其關鍵在一個"賞"字。品題是一個審美過程,從品題中可以看出,魏晉時代對人物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品題在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宗白華曾指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于"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范疇、形容詞,發源人格美的評賞。 3.任誕之風 任誕之風主要表現在飲酒、服藥、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面。 如果簡單地說,飲酒就是魏晉風流的一種表現,也許不夠嚴密,但飲酒者之面廣、人多,是這一時期以前各個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確是一個事實,特別是那些文人雅士極少是不飲酒的。他們狂飲酣醉,放浪不羈。"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居然還著有一篇歌頌酒的《酒德頌》。 東晉名士們嗜酒如命,終日沉醉,其實質是為了逃避現實,明哲保身。 他們表面上放達任誕,內心卻無比優憤,"何以解憂,唯有社康";"胸中塊壘,故須酒澆之"。①用酒來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飲作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種手段。據《晉書·阮籍傳》記載:"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在魏晉的名士看來,全身遠禍,酣飲是最佳選擇了。 文人為何要服藥?服什么藥?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吃藥祖師爺"的何平叔(晏)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五石散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英、鐘乳石、硫磺五種礦物質組成,因此而故名。吃了這種藥以后全身發熱,宜吃冷食,所以又叫"寒石散"。五石散有毒性,服得過量,藥性發作時如不行走有中毒身亡的危險。五石散又稱"行散"、"行藥"。 至于五石散服后有"神明開朗"、心境愉悅感覺,王瑤先生在《中古文學史論·文人與藥》中說:"服五石散后得到的刺激性,有助于房中術,有助于他們性生活的享受。"這便是對"神明開朗"的注腳。 服藥的原因不僅如此,當時的名士學人感到人生易老,生命短促,通過服藥以求健康長壽。 王羲之是一個五斗米道的信徒,十分相信神仙、服藥。 《晉書·王羲之傳》中說"羲之雅好服食養性","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在東晉,服藥盛行有其社會原因,當時政治混亂,生活痛苦,知識分子、文人雅士追求精神上的解放,逃避現實生活。服藥后,社會的黑暗可以視而不見,產生一種忘情世俗、不可言狀的快感。"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一切都變得如此美好。《全晉文》第二十六卷有一段關于王羲之服食的記載:"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當年輕力壯時,初服藥石,確有身輕如飛之感。長期服食,身體受到毒害,特別到了老年,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淳化閣帖(材官本)·追尋帖》云:"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海。然吾老矣,??"鑒于王羲之的親身體驗,他對服藥的作用已表示懷疑:"散系轉久,此亦難以求泰,不去人間,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轉佳帖》) 裸裎即在眾目睽睽之下,不穿衣服,這就是在世界上最開放國家也極少見。一直很封閉的我國封建社會,也許一般人難以相信有這種情況發生。其實,在我國先秦時代,就有人在人面前出現****。《楚辭·涉江》:"桑扈裸形"。桑扈是一名隱士,裸形即****。裸程在東晉已相當流行,把任誕之風推向了極致。 《世說新語·任誕》云: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人我■中。 劉伶脫光了衣服在家中,別人譏笑他,他卻認為自己很有理由,別人的批評是不對的。"我是以天地作為我的房屋,以房屋作褲子,誰叫你鉆到我的褲子來呢!"《宋書·五行志一》云:"晉惠帝元康中,貴游子弟相與為散發裸身之飲,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這個例子表明,袒裼裸裎到了這種程度,可謂荒淫無恥了,當事者無絲毫羞丑之感,反認為是放浪脫俗,通達豪邁。 重視情感,率真任性。魏晉風流名士、文入學子狂放超逸,他們的一些舉止達到驚世駭俗、使人不可接受的程度,然而他們對人對事一往情深,令人感嘆。馮友蘭先生認為"有深情"、"有玄心"、"有洞見"、"有妙賞",是魏晉風流的四大特點。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說:"晉人雖超,未能忘情",又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世說新語·傷逝》云: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真摯的情感!宗白華認為這是一種"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子酞(微之)在一個風雪的夜里,詠左思《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逵),便隨即乘船而去,到了那里卻沒去見戴安道就回來了。他認為"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東晉名士們率真任性,不同凡響,無拘無束,不按常人規范行事,他們反對名教,我行我素,崇尚"真"和"自然",這些都表現晉人的人格追求和審美觀念。 4.清談誤國 清談是魏晉這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對美學和哲學的發展,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指出:清談的藝術在于,將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語言,最簡潔的詞句表達出來。所以它是很有講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當高的朋友之間進行,被人認為是一種最精妙的智力活動。 他在另一部著作中又說:玄學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維,從這一方面說,魏晉玄學是對兩漢哲學的一種革命。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人,從兩漢到魏晉,覺得耳目一新,這是因為玄學的精神面貌和兩漢哲學比較起來,完全是新的。??在中國哲學史中,魏晉玄學是中華民族抽象思維的空前發展。①清談的主要內容是玄學。當時的一般的名士都熱衷于清談,玄學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想,它的傳播全賴于清談。可見有人稱清談為玄談是有道理的。上述對玄學的評價,也是對清談的評價。 但是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魏晉時代的清談,波及到當時的知識階層、各級官員乃至皇帝,他們都整天談玄說理,激烈論辯,相互駁難,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甚至連吃飯也顧不上,頗為艱苦。由此可見要清談獲勝,擠進風流名士的隊伍也絕非易事。根據《世說新語》記載,謝朗的母親不忍心讓兒子去清談,曾"流涕抱兒以歸"。 王羲之是反對清談的,據記載: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吁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淡廢務,浮文妨,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耶。"王羲之認為面對當前"四郊多壘"的割據局面,應該效仿夏禹、文王,勤政務實,為民辦事,不辭辛勞,竭盡全力,而清談足以誤國。這種批評是忠懇的,無疑也是正確的。然而謝太傅卻反駁:"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耶?"清談誤國,而不是說自古以來亡國皆由于清談,顯然這是偷換命題,沒有說服力的。上述登冶城的一段談話,其中謝太傅是誰?《世說新語》說是謝安,后世多有疑義,按時間推算謝安當時年紀尚小,王羲之"無緣對未經事任之少年而責以自效也",認為王羲之的話是對謝尚所說。有人認為登冶城王羲之可能與謝尚、謝安同時而去,王羲之的話是針對謝尚說的,而不是對謝安說的。王羲之一生比較務實,反對在政界清談。但由于他有高深的修養,很得清談高手殷浩賞識。殷浩稱王羲之"清鑒貴要"。王羲之雖然在一些信札中說過"助明清談","足下清談,想心有理",但這都可能是場面上的話。"想必有理",并不是"必有理",非肯定語氣。不能說明王羲之贊賞清談。 王羲之離不開那個時代,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在他身上有著風流名士的特征。但王羲之是一位藝術家,有他特有的思想、見解、人格、個性,與其他士人卓然不同。這一點,對一個藝術家說來尤為重要,如果人云亦云,事事效仿別人,他在藝術上也無創造可言。而"羲之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這是王羲之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 王羲之在服藥、"盡山水之游"這些方面與其他名士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一面。比如,他雖然酒量不小,但為了節約糧食,下令禁酒并身體力行,率先做到。可見,,王羲之是風流名士,但不同于當時的一般風流名士。 (三)人格美的追求 晉人卓犖不羈,任情放達,追求自由精神和個性的解放,隊積極方面看,表現重視人格的獨立。當時的風流名士把人生看成藝術的人生。他們還把別人的評鑒看成自己存在的意義。人物的品評非常興盛,成為晉代美學的一大特征。將人物的容貌、舉止風度主體精神作為審美對象,將審美主體作為審美的對象,早就有之,孔子的學生子夏就曾提出過君子的審美標準,即所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東漢有人提出"清議",人物品評的側重點,在于人的學識德行;而魏晉的人物品評,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氣質,儀容風貌,崇尚清遠,以神韻飄逸為品藻人物的標準。 王羲之見杜弘治嘆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也。 當時對王羲之的品評是: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游云"表示飄逸的風貌,品格高潔,而"驚龍"則象征生氣勃勃,獨具神韻,"神仙中人"是神韻、飄逸另一種比喻的表達。 絕俗、簡約、玄談、神韻是晉人最看重的,"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③顯然這與莊子"藐姑射仙,綽約如處子,肌膚若冰雪"的審美理想相一致。 在晉人看來,自然界中的萬物生機勃勃,靈趣動人,它們的美應當與人物的品格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人物品評,很多方面用自然美來形容,而對書法作品的美,要求卻以人的肢體的筋、肉、骨等來類比書法的筆畫,這就是所謂的文藝作品審美的生命化、人化品評,錢鐘書將此歸納為兩種結習: 一、以無生者作有生看; 二、以非人作人看。 ??? 一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的風格面貌與當時的審美理想密切相關,也可以說是某一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當時美學觀點的具體體現。王羲之書法上的追求不是老辣、粗獷,而是灑脫自如,線條光潔,很少用顫筆,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純凈玄遠之美,猶如玉人"在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晉人認為,不被權勢、世俗左右,獨立于天地,德被于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例如工弼當時和何晏辯難,王弼年紀很輕,初出茅廬,而何晏是官高年長之輩,但他們仍平等論辯,何晏并不卑視他,王弼也毫不膽怯。嵇康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同樣,王羲之也曾毫不留情地批評當時的統治者,"遺黎殲盡,萬不余一","雖秦政之弊未至如此"。 王羲之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的個人見解,有"鑒裁",不輕意改變自己的主張,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態度鮮明,剛腸嫉惡,"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故而有"骨鯁"之稱。 王羲之個性孤傲,他不愿意做皇帝身邊的侍中,也不愿意擔任吏部尚書。殷浩很賞識王羲之的才華和能力,曾經好言相勸:"悠悠者以足下出處足觀政之隆替,??至如足下出處,正與隆替對,豈可以一世之存亡,必從足下從容之適???"殷浩把羲之的出任新職與東晉政治聯系起來,他對羲之的信任程度可以想見。后來王羲之作了殷浩的護軍。說明他們的情感很深,但他在殷浩和桓溫矛盾不協這個問題上,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為人情左右偏袒于殷浩一方面,而是多次致書殷浩勸其不宜內構嫌隙,應與桓溫和好。桓溫主張"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而殷浩剛愎自用,他們自然不會聽從。勸解雖然失敗了,但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高尚品格。 公元358 年,王羲之雖然離職退隱,然而他仍關心時局,不改"骨鯁"秉性,對于危及國家的大事,直率地捧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會稽王司馬昱委任謝萬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冀、并等諸州軍事,王羲之認為謝萬缺乏軍事才能,不堪擔負如此重任。《與桓溫箋》云:謝萬才流經通,處廊廟,參諷議,故是后來一器。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馀,近是違才易務矣。 桓溫沒有反應,王羲之猶為骨鯁于喉,恐謝萬自滿躁進,便直接致函謝萬,他知道免其軍事職務已不可能,故勸其與士卒同甘共苦,竭盡其善。說這樣做并非不光彩,相反,古人認為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美德。《誡謝萬書》云:以君邁往不屑之韻,而俯同群辟,誠難為意也。然所謂通識,正自當隨事行藏,乃為遠耳。愿君每與士之下者同,則盡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復何有,而古人以為美談。濟否所由,實在積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謝萬沒有以聽取上述的勸告,北征時依然矜持傲物,嘗以嘯詠自高,激起軍士憤恨。他于壽春慘敗,"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謝萬兵潰逃歸,被廢為庶人。后來謝曾致書王羲之云"慚負宿顧"。右軍推書曰:"此禹湯之戒"。《春秋傳》:"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意思是說:"禹湯以圣法自罪所以能興",王羲之還是著眼于未來。"雖復自咎,其何濟焉",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禹湯之戒",則有譏諷之意。 忠弼之漠無人理睬,造成如此后果,王羲之是何等心情是不難理解的。 王羲之曾與許詢同去拜訪丹陽太守劉惔,當許詢見到劉惔家床帷新麗,飲食豐甘,很是羨慕,感慨地說:"若此保全,殊勝東山。"劉惔說"卿若知兇吉由人,吾安得保此。"④這時王羲之十分尖銳的指出:"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說得他們滿面愧色。王羲之對那些虛偽的暗主昏臣是從不顧情面的,我們從他"骨鯁"的秉性中,可看出他的真情實感、坦蕩的胸懷和真善美的閃光。 王羲之講究天性率真,反對矯揉造作,不愿飾容獻媚以求妻,這些無不表現出王羲之對獨立的人格美的追求。 王羲之對官職看得很淡,不求虛名。當他五十九歲謝世后,皇上贈他金紫光祿大夫,他的子女們遵照他生前意愿固讓不受。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后世人對王羲之的人品給予了很高的也是公允的評價:右將軍王羲之,在晉以骨鯁稱,激切愷直,不屑屑細行,議論人物,中其病十之八九,與當道諷諫無所畏避。發粟賑饑,上疏爭論,悉不阿黨。凡所處分,輕重時宜,為當晉室第一流人品,奈何其名為能書所掩耶! 東晉將審美的主體--人作為審美的對象,是有其標準的,這審美標準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因素。王羲之崇尚人格美,但不全部按名士風流那一套行事,他摒棄某些消極因素,以自己的言行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不過話又說回來,他終究不能脫離那個時代,例如他對眼藥的執迷,這是不能給予肯定的。 ????三、書法美學思想 中國文字與書法,是兩個有聯系的不同的概念。而在西方便沒有這么一說,在他們的國度里文字僅是一種技術,而在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有人說因為漢字本身就有藝術性,它的點線和結構具有美感,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全面,也難以服人,中國書法之所以是一種藝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參與,中國古代書法是和士大夫文人聯系在一起的,所謂"圣人立象以盡意","象"對造字和書法注入了特定的內涵。許慎對文字作了這樣的闡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者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之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頜,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可以說這是文字起源最通行最權威的說法,研究文字與八卦的關系不是我們的任務,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依類象形"、"書,如也"之說。取"象"是文字的由來,構成中國文字的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都離不開象形。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人與自然是統一和諧的,相互滲透的,以致發展成為中國美學思想的傳統。"觀象于天"、"觀法于地"、"依類象形"等這種"取象"意識,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哲學觀念。體現了古代人對自然美的認識,所以中國的文字不僅僅是語言記錄的符號,還發展成為一門藝術。 書法"象"的理論,到了漢代,經過崔瑗的闡述,更趨完整了。他把草書"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奇"的抽象線條看成是"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他對草書美感的闡述是從"象"出發的。這里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書法中對"象"的追求,并不是對具體形象的描繪。 到了東漢時期,蔡邕書法理論又出現了新的局面。蔡氏將形和勢作為書法的對偶范疇,所謂的形,指書法中的點畫結構而成的章法,而勢是一種自然法則,指蘊含在點畫及章法之中的運動方式。形與勢是對立的,只有在它們統一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美感并使其達到最佳的效果。 劉勰把"意"規范為審美的情,這是詞外的"隱秀"、言外的"情"。 語言只能表達人類共同的東西和部分思維成果,不能顯示具體的感覺內容。蘇軾在《既醉備五福論》中說:"夫詩者,不可以言語求而得,必將深觀其意。""意"的哲學范疇引入審美領域,便成為中國美學中的藝術創作批評的原則和審美的標準。 (一)重 意 書法理論發展到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折,具體地說這時期的書法理論的支點已從"象"轉變到"意"的探索。這當然不是某個權威的個人主張,而是社會發展使然。 魏晉時代玄學興起,玄學以老子道家學說為理論依據,其所謂"無形"、"無名"的哲學思想,在士大夫的思想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書法表現人的內在精神意向,主張"得意而忘象",認為"象"不能包容書法美,唯有"意"才能和個人內心情感體驗相結合以抒發感情,使之成為廣泛意義上的美。 關于書法理論的"意",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在層次上也有一個由低向高的演進的過程。在書法理論發展之初,就有"圣人立象以盡意",這種"意"是側重文字意義上的意。衛夫人將"意"作為書法構成的先決條件和勝敗的關鍵,將"意"和"筆"作為一對范疇加之論述。 王羲之進一步發展了"意"的美學思想。使之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什么是"書",什么是"意"?王羲之根據自己的理解作了回答。他說:凡作一字,或類篆箍,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蚪斗;或如壯士佩劍,或似婦女纖麗。 古人云:書亦有意,書者舒也,抒也,如也。書,心畫也。王羲之對衛夫人關于"意"的理論,作了進一步闡述: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凡書貴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在這里"意"是一個創作之前的準備和溝思,涉及具體的書法表現,漢字的形體和運筆等形式內容,因為要表現玄學的"意"和抒發幽遠豐富的情感,都必須通過書法的內在結構,借助于基本的形式,忽視了點畫結構、章法的形式美,"意"的美學原則便失去了載體,因為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能稱其為書法了,整幅作品筋脈相連,"意氣"充溢,才是書法藝術的真諦。 王羲之進一步發展了書法的"意"的理論,將"意"作為構成書法作品本身的內容。這種"意"是玄學意義上的意,是難以名狀、深不可測的,是從哲學的高度引進了"言不盡意"這一命題。他說: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余為小洼,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須使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之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復與君,此章草所得,極不為少,而筆至惡,殊不稱意。王羲之認為書法必須表現人的精神實質,作書應以"心意"為首。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中將紙比作陣地、戰場,將筆比作兵器,墨比做盔甲,而"心意"則是統帥全局的將軍。將"意"提高到將軍的地位。他在《書論》中曾說: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 充溢"意氣"和反映玄學精神的書法,是一般人難以領悟的,這就要求藝術家必須有高深的學養和靈氣,必須要達到"通人"的水平。不了解這一點,便不能登堂入室。王羲之在評論書法作品時將"意"作為重要的審美標準,他曾說:子敬飛白大有意。 君學書有意。 意乃篤好。 與王羲之同時代的虞安吉也曾指出②: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邪。 他從反面道出了理解書意、不滿足于表面模仿、立志創意的重要性。 (二)自然可愛、風流瀟灑的美 王羲之生活的時代,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轉折與變化,對此,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一書中作了詳細的分析,他說: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各個方面。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顏延之詩、明清瓷器、一直存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這是一種美,"錯采鏤金、雕繢滿眼"的美。漢代的銅器、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這又是一種美,"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劃分了兩個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傳王羲之語,見《法書要錄》。《自論書》因流傳久遠不很相同,此為一例。虞安吉,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十七帖》中有一帖云:"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采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藝術中,要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沒有漢隸那么整齊,那么有裝飾性,而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這是美學思想史上的一個大解放。詩書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獨立的自我表現。 宗白華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闡述了魏晉六朝美學理想的重要轉折并高度概括了"錯采鏤金"和"初發芙蓉"兩種不同的美,這是很有見地的,無疑也是正確的。這一觀點被廣泛接受,為許多著作所引用。然而為什么會在魏晉六朝中國的美學思想,發生如此的轉折,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美術方面的美感、美學理想的轉折變化,呈現出來的初發"芙蓉之美",是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一種反映。審美意識屬于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不是孤立的,是和某一時期的政治制度、哲學觀點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的審美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人創造出來又供人欣賞(工藝美術還具有實用的因素)的文學藝術,不會永遠是一種面貌。魏晉六朝發生的在文學藝術上的變化,可以用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來說明。(原為"絢爛之極出自平淡",現改"出自"為"歸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與人的生理、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反映了是人們的生理、心理的需要。按照專家的研究,人有五大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生理上的需要引起心理上的需要,當一個人長時期地接受某一種刺激,便產生反感,這時便會厭倦而需要另一種刺激。飲食上要"五味調和",一桌宴席要"脆軟相濟",也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就色彩而言,盛唐繪畫色彩鮮艷奪目,大小李將軍的山水金碧輝煌,色彩艷麗得得無以復加。就在這時期出現了沒有鮮艷度的水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誠然,此后色彩仍在中國畫中有一定的作用,但至少在山水畫中失去了昔日的地位。當今世界各國研究實用物品流行色時,其中也超越不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一規律。鮮艷的色調流行,以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和諧淡雅的色彩。相反,淡雅色彩流行很久以后,艷麗的色彩又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當然在這之中還有色相的變化。但總的趨勢,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 "錯采鏤金,雕繢滿眼",到了這種程度,人們勢必希望看到"初發芙蓉"。書法何不如此?例如篆書要求整齊劃一,筆畫的規范和程式非常嚴格。點畫均為線條,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秦始皇刻石》小篆書法,筆畫圓起圓收,每一個字乃至全篇粗細一樣,每個字的高寬相等,縱成列橫成行,沒有任何參差變化。筆者將這一名作中的一個"內"字,用透明紙摹寫下來復于另一個"內"字上去,完全吻合。秦代中央集權,統一安定,豈容個性的發揮。漢隸比之篆書自由多了,但隸法仍很嚴密,晚期漢隸筆畫、結字及行款章法更具有規范性。篆書、漢隸都具有裝飾性,或者說有一種裝飾美。裝飾美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整齊劃一,工藝美術中的圖案與篆書、漢隸有相同之處,它必須是規整、均齊的,著名工藝美術理論家雷圭元先生要求圖案要"板、刻、結",這一要求與中國畫是截然相反的,用的全是反義詞,它告訴人們:相對來說,圖案難以達到瀟灑飄逸的效果,它的美只有通過整齊劃一,才能產生出來。 從"錯采鏤金"的美到"初發芙蓉"的美,是符合藝術辯證法的,它是一個發展過程,它是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的,人們的審美意識又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這由當時莊園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所決定,與儒家學說衰微、道家思想興起相聯系。晉人創造的行、草,楷等書體,蕭散灑脫,流美多變,和秦篆、漢隸顯然是不同的兩種藝術風貌,體現了晉人心懷坦蕩,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意識和美學理想。王羲之是這一時期書法的杰出代表,藝術要依賴藝術家的天才與創造,然而任何人也不能超脫客觀規律,人們不能改變規律,但可以駕馭規律,運用規律。藝術的發展、審美觀的變化都有其自己發展的規律。審美觀發展到魏晉這個時代產生了轉折,這是歷史的必然,這使晉代書法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也為王羲之的書圣地位提供了先決條件。因此,王羲之的美學思想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王羲之以藝術的心靈、博大的胸懷去體察山水,由實入虛,"建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他曾說:"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欲將融入山水之中,出神入化、超越現實的自我,升華到玄遠、空靈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一切功名利祿、物質欲望、人間的煩惱都化為無影無蹤。"我卒當以樂死",的確是王羲之的肺腑之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王羲之把自然看成一種崇高的美,他把對自然的一往深情,傾注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后世書家不難看出他的書法瀟灑絕俗,有一種"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唐代孫過庭在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時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駕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群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宋代黃庭堅云:"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從說橫說,無不如意。"②晉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包括對自然界中形式美的發現。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種自然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形成某種關系,就是在動植物本身的某些部位,也構成形式美。整個大自然是一個極富韻律之美的樂章,"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滿園春色與一枝紅杏形成對比,如果只是一枝紅杏就顯得孤獨無味。就如植物的枝干,鳥的翅翼,獸的四肢以致人體,都是左右均齊的,然而鳥、獸、人在運動時,花草樹木在風吹擺動時,卻打破了靜態的均齊變為平衡。平衡,就是保持重心,古人在觀察舞劍中對書法的結體用筆獲得教益,其中很大的程度上是得到字體平衡的啟迪。我們設想一棵大樹樹干很纖細,樹枝倒很粗大,我們看到后,心理上就很不舒坦,感到它隨時都有被折斷倒下的危險,心理上很不平衡,感到不是滋味。字也一樣,如果橫畫很粗,豎畫很細,使人看后的感覺也與上述相同。故王羲之指出:"橫貴乎纖,豎貴乎粗。"關于分間布白,王羲之說得更加明確,要"遠近宜均",均即均衡。 如果我們說漢篆是整齊劃一的美,那么草書行書即是多樣統一的美:同一個字出現在一幅書法中寫成不同的形態,避免了一個字的絕對對稱,字體左右的高低,輕重富有變化,字體倚側不失重心,通篇章法布局有疏有密,錯落有致。王羲之曾經指出各種筆法應當使點畫和諧,即所謂"悉令和韻",多樣統一如韻律一樣。在他的《筆勢論十二章·啟心第二》中說:"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每作一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當然這是就筆勢而言的,不是照抄事物的原形,其出發點是反對人工雕鑿,強調書法的天趣盎然,生機活潑。把書法中的筆畫與自然物象聯系起來,以自然美來要求書法,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師法造化、重視書法的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的規律的運用,這一審美觀點和情趣,與當時的"道法自然"的觀點相契合。他還將敗筆與自然之物相類比,如"勿使蜂腰、鶴膝","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反映出自然灑脫的道家美學思想,有一種"自然之美"、"虛靜之美","晉人把崇尚自然的胸襟,虛靈的玄學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個性,一寓于書。"方石、矗或從十個方面對工菱之代表作《蘭亭序》的美學思想作了評論。 一、王羲之的書法蘊涵著神韻之美。 二、在篇幅、布局上呈現出獨到的勻稱之美。 三、風格如清水芙蓉婷婷玉立。 四、清秀俊美之中又不乏險拙之美。 五、藏露相應,虛實相生,柔潤中有枯勁,妍媚中藏筋骨,艷寓于清,嬌寓于秀,具有含蓄的美。 六、開始筆勢有抑制,至"群賢畢至"則自然如行云流水,漸漸婉轉悠揚;至"夫人之相與"則疾風走石,波濤滾滾。一字之間,一畫之中,也有波瀾,富有節奏美。 七、從《蘭亭序》中可欣賞到王羲之那"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的身影,仿佛可看到他那悠閑自得、隨意揮灑的神情。 八、二十個"之"字神態各異,有巧、拙、穩、險、偃、仰、輕、重之別。各具風姿,相呼相應。 九、書文并茂,渾然一體。 十、不偏不倚,在各種風格的美的范疇中,優選了最佳的比例,使它顯出自由而不荒誕,精熟而不急躁,道潤而不傷骨,端莊流利,剛健婀娜的風貌。 王羲之《蘭亭詩》云: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瞰綠水濱。寥朗無涯觀,寓日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無比美妙的神奇的景物,都是造化的功績和對人們的恩賜。培根說:"人加自然就是藝術",王羲之對大自然無比崇敬與眷戀,大自然的胸懷袒露毫不吝嗇地向人們展現一切,但]真正能領悟其真諦者并不多,大都熟視無睹,感觸不深。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而王羲之對大自然充滿激情,他感到造化的一切都是新鮮活潑的,它所含至深的"理",給人以深刻啟示和無比的興味。盡管群籟參差,他所感受到的是新的生命,新的靈魂。王羲之以博大而純凈的胸襟去體察自然發現美,然而發現美要升華成藝術,還必須不斷地進行藝術實踐。"侔造化,得妙悟于神會。"侔造化并不難,但能達到"神會"境界要求,就不是每個藝術家所能做得到的。這就要靠藝術家自身的知識結構、悟性和天才了,而王羲之卻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他的書法藝術可以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高度,不是偶然的。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分析王羲之書法的情感抒發。他說: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恰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伸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 王羲之在寫《喪亂帖》時,起初的"羲之頓首"寫得比較工整,接近于行楷,隨著行文中的內容變化,情感逐漸激動起來,寫到"痛貫心肝"幾個字時,字體變成了行草,痛貫兩個字連寫,寫到"痛當奈何,奈何",作者痛心疾首,情緒極度不安,文中草書二字一筆而成。 順應自然,師法造化的審美意識,使王羲之的書法"自然可觀",形成了飄逸的藝術風格。他的書法作品技法純熟,以韻相勝,落筆散藻,瀟灑俊逸,既有理性法度又有感性的生動,就連字體、行距、每行字的排列都做到既嚴謹又不囿于常規。唐太宗說:"勢如斜而反正",是實事求是的評述。唐代張懷瓘說:"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風神盍代。"道出了王羲之書法美學的鮮明特點。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